基础使用
配置文件
win 平台
./mongodb.cfg
# mongod.conf
# for documentation of all options, see:
# http://docs.mongodb.org/manual/reference/configuration-options/
# Where and how to store data.
# 数据库存放的目录
storage:
# mongod 进程存储数据目录,此配置仅对 mongod 进程有效
dbPath: D:\Program Files\MongoDB\Server\4.4\data
# 是否开启 journal 日志持久存储,journal 日志用来数据恢复,
# mongod 最基础的特性,通常用于故障恢复。
# 64 位系统默认为 true,
# 32 位默认为 false,
# 建议开启,仅对 mongod 进程有效。
journal:
enabled: true
# 存储引擎类型,mongodb 3.0 之后支持 “mmapv1”、“wiredTiger” 两种引擎,
# 默认值为“mmapv1”;
# 官方宣称 wiredTiger 引擎更加优秀。
# engine:
# mmapv1:
# wiredTiger:
# wiredTiger 缓存工作集(working set)数据的内存大小,单位:GB
# 此值决定了 wiredTiger 与 mmapv1 的内存模型不同,它可以限制 mongod 对内存的使用量,
# 而 mmapv1 则不能(依赖于系统级的 mmap)。
# 默认情况下,cacheSizeGB 的值为假定当前节点只部署一个 mongod 实例,
# 此值的大小为物理内存的一半;如果当前节点部署了多个 mongod 进程,
# 那么需要合理配置此值。
# 如果 mongod 部署在虚拟容器中(比如,lxc,cgroups,Docker)等,
# 它将不能使用整个系统的物理内存,则需要适当调整此值。默认值为物理内存的一半。
# engineConfig:
# cacheSizeGB: 5
# where to write logging data.
systemLog:
# 日志输出目的地,可以指定为 “file” 或者“syslog”,
# 表述输出到日志文件,如果不指定,则会输出到标准输出中(standard output)
destination: file
# 如果为 true,当 mongod/mongos 重启后,将在现有日志的尾部继续添加日志。
# 否则,将会备份当前日志文件,然后创建一个新的日志文件;默认为 false。
logAppend: true
# 日志路径
path: D:\Program Files\MongoDB\Server\4.4\log\mongod.log
# network interfaces
net:
port: 27017 # 设置MongoDB的端口
bindIp: 127.0.0.1 # 限定可以访问的ip,多个用逗号分隔
maxIncomingConnections: 1000 # 最大连接数,mongodb实例接受的最多连接数,如果高于操作系统接受的最大线程数,设置无效。
storage:
journal:
enabled: true
dbPath: D:\MongoData\db
# 开启权鉴 - 必须
security:
# 使用auth参数可以开启MongoDB的强制身份验证,
# 为保证auth的真正生效,需要同时在user中配置用户名和密码信息。
authorization: enabled
#processManagement:
#security:
#operationProfiling:
#replication:
#sharding:
## Enterprise-Only Options:
#auditLog:
#snmp:
linxu 平台
/etc/mongod.conf